上個視頻我們說了,愛因斯坦不同尋常的求學之路,在1900年7月畢業以后,到1902年6月去伯爾尼專利局上班,這兩年間可能是愛因斯坦人生中最迷茫的時期。
愛因斯坦沒能走上一條正常的學術道路,不過去專利局上班可能更適合他,而不是給別人當助教、或者是去實驗室當個助手之類的,
因為愛因斯坦的性格就不是那種能輕易接受約束和管教的人,在專利局完成工作以后,可以有閑暇的時間,不受約束的去思考自己心中的物理學。
1905年,愛因斯坦已經在專利局待了三年的時間,這一年愛因斯坦像是得到了上帝的啟示,3月18號到6月30號,在德國《物理學年鑒》上連發了四篇論文,之后的9月又補發了一篇比較簡短的論文,作為其中一篇論文的補充。
除了這5篇論文以外,愛因斯坦還在這一年寫了21篇書評,在科學史上只有牛頓的成就才能與這一年的愛因斯坦相媲美。
現在看來愛因斯坦的5篇論文,每一篇都足以讓他名垂青史,3月18號的論文題目是《關于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》,這個論文的題目比較有趣,也是我們今天的主題:光量子。
4月30號的論文提出了測量分子大小的新方法,這是他的博士論文;5月11號的論文是關于對布朗運動的解釋,這篇論文成為了原子存在的最好證據。
6月30號的論文題目是《論動體的電動力學》,這篇論文解決了經典電磁學和經典力學之間的矛盾,就是后來我們所說的狹義相對論。
9月發的論文是對狹義相對論的補充,里面提出了我們最熟悉的質能方程。順便解決了超光速的問題,就是有質量的物體不可能通過有限的能量達到光速。
在這5篇論文中,愛因斯坦曾給自己的朋友哈比希特說,第一篇論文完全屬于自己的原創思想,極具開創性和顛覆性,完全夠得上是異端邪說。
而關于相對論,愛因斯坦則輕描淡寫,認為這只是對前人思想的總結和修正而已。
這里再強調一下,普朗克只是把能量吸收和釋放的過程量子化了,而愛因斯坦在論文中采取了不同的方法,也得出了一個公式,和普朗克公式E=hv數學形式不同,但完全等價。
愛因斯坦公式與普朗克公式的物理意義也不同,即,能量本身就是量子化的,最小的一個量份為hv,稱為光量子。
所以說,光量子是愛因斯坦的原創思想,由于愛因斯坦獨立推導出了E=hv,賦予了它新的物理學意義,因此這個公式也被稱為普朗克-愛因斯坦公式。
愛因斯坦在光量子論文的題目上表現得非常謹慎,他知道自己的論文發出以后肯定會挨噴。
因此愛因斯坦含蓄地給論文的題目加了三個字:啟發性!意思就是說,我只是提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,大家可以嘗試一下,關于光量子是不是真實存在,我沒有實驗證據,把握不住,大家可以幫忙把握一下,請不要噴我。
愛因斯坦的擔心并不是多余的,從光量子假設提出以后的20年間,基本上沒有人相信,普朗克堅決反對,波爾也一樣,不相信光量子理論。
在論文中,愛因斯坦為了使得光量子更具有說服性,他還解釋了19世紀遺留下來的一個物理學難題,也是我們前面的視頻中提到的一朵小烏云: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在光電效應上的難題。
光電效應最早在1887年被赫茲無意中發現,1902年赫茲的前助理菲利普·萊納德重新就這個問題做了系統性的研究,并發現了與現有物理學相矛盾的地方。
根據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光是一種波,能量可以連續地被吸收和釋放,而且在經典物理學里面波的能量跟頻率沒有關系,頻率只代表了在一定時間內,通過一個點的波峰或者波谷的數量,真正和能量相關的是波幅,能量的大小和波幅的平方成正比。
比如湖面上的水波,上下起伏得越大,你的船就搖晃得越厲害,這就說明波幅決定了波傳遞的能量大小。而在波幅很小的情況下,即使通過你的水波,頻率非常高,但是你的船依然可以紋絲不動。
對于電磁波來說,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光強,也就是光的亮度代表了光的能量,光越亮,能量越大。
那么這意味著,假如我們用紫外線照射金屬板,由于能量可以被連續地吸收并累積,因此可以打出全部的電子,現在我們提高光強,按理來說,光的能量增加了,打出來的電子數量不會變化,但每個電子的能量應該增大。
可實驗顯示,打出來的電子能量沒有變化,數量卻增加了。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可以輕而易舉地解釋這個問題,光強不代表光的能量,光強只代表了光量子的數量,光強增加了,光量子的數量也就增加了,打出來的電子就變多了。
實驗還發現,紅光照射金屬板,不管光強多大,都不會打出電子,而用紫外線照射,在亮度很小的情況下,就可以打出電子。
也就是說,能不能打出電子跟光強沒有關系,只跟頻率有關系,只要頻率夠,再怎么弱的光,哪怕弱到每次只發射一個光量子,都可以打出一個電子。如果頻率不夠,哪怕一次發射幾億個光子,都打不出來一個電子。
這種情況在生活中非常奇怪,比如說,10個10歲的小孩力量加起來,應該比一個20歲的成年人的力量大,但是一個20歲的成年人可以抬起一個桌子,可10個10歲的小孩合力也抬不起這個桌子,哪怕再來10億個這樣的小孩也抬不起來這個桌子。
愛因斯坦的光量子也可以解釋這個詭異的現象,不同顏色的光,它的能量跟頻率有關,每種金屬材料表面的電子都有一個最小的逸出功,如果一個光子的能量大于電子的逸出功,那么就可以打出電子。
如果光子的能量小于這個逸出功,那么再多的光子都打不出一個電子。
愛因斯坦還給出了一個光電效應方程,溢出電子的動能等于光子的能量減去電子的逸出功。
就算愛因斯坦在理論上完美地解決了光電效應,但當時所有的科學家都以一種懷疑和嘲諷的態度看待光量子。
美國實驗物理學家密里根就說,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跟已知的所有關于光的知識,比如干涉、衍射這些現象都相違背。
他為了找出愛因斯坦的錯誤,就光電效應方程做了10年的實驗,最后發現這個方程準確無誤,他也因此在1923年獲得了諾貝爾獎。
普朗克則說,為了解釋光電效應,將光量化完全沒有必要,能量只有在接受和釋放的時候才是量化的。
雖然普朗克堅決反對光量子,但他還是被愛因斯坦關于相對論和布朗運動的論文所吸引,并給出非常高的評價,鑒于此,普朗克也同意了在德國《物理學年鑒》上發表光量子論文。
就單單這一點,我們還是要為普朗克點個贊,因為在當時說光是量子構成的,就跟現在的老民科說相對論是錯誤的一樣。
科學界很難接受這樣的想法,從兩件事就可以看出來,1913年普朗克在提名愛因斯坦成為普魯士科學院成員的時候,在推薦書中,這樣寫道:
現在的科學充斥著很多問題,愛因斯坦這個年輕人在每個問題上都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,雖然他有時候也會犯錯誤,比方說光量子這個假設,但是科學就是這樣,不大膽的猜測,不冒風險,很難實現創新,我們不應該對他苛責過甚。
你看看,字里行間都充滿了對愛因斯坦的愛護,不過就是他的光量子,提不到桌面上。
還有一件事,是關于諾貝爾獎的,愛因斯坦獲得了1921年的物理學諾獎,這個獎是在1922年同玻爾的諾獎一塊頒發的。
到1921年的時候,愛因斯坦已經成為了名譽全球的物理學家,與哥白尼和牛頓齊名,這得益于他的廣義相對論,諾獎委員會一看,再不給愛因斯坦發獎就有點說不過去了。
不過令諾獎委員會頭疼的是,以什么名義發給愛因斯坦?狹義相對論當時無法驗證,廣義相對論太過超前了,雖然1919年證實了星光彎曲,但是這個理論還有很多問題沒有驗證,發給廣義相對論覺得有點不保險。
怎么辦?當時就有人提議發給光電效應,這個問題密里根驗證了10年絕對沒有問題,諾獎委員會經過商議,覺得可行,但是為了保險起見,獲獎的理由只字不提光量子,只說了獎給愛因斯坦在解釋光電效應問題上做出的突出貢獻。
這可是1922年啊,已經距離愛因斯坦發表論文過去了17年的時間,那為什么所有的人都固執地認為光量子不存在,純粹是愛因斯坦的假設。
最后又是發生啥事,讓人們改變的光是連續波的固有看法,接受了光量子。
下個視頻,我們插播量子論的番外篇:第一次波粒戰爭。
(本文內容來源于李論科學,,如有侵權聯系刪除?。?/strong>